• 景区介绍
  • 景区介绍
  • 景区介绍

地址: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京川大道

电话:0794-7121525

邮箱:1057424080@qq.com

赣ICP备19012185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南昌

 

黎川老街张恨水旧居

概要信息:
黎川老街保存着一座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木楼,是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章回小说大师和通俗文学大师”的张恨水先生的旧居。这座建筑是已逾百年的明清古宅,经历过多少年来的风雨、多少年来的变故,依然屹立在黎滩河畔。如今它是国内唯一保存下来的“张恨水旧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总字数近2000万言。其中《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4部长篇小说为其代表作。在小说之外,他还写有大量文艺性、新闻性散文,再加上3000首左右的诗词和一些剧本,全部作品总字数超过了3000万字,是名副其实的通俗文学大师,当年老舍先生称他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张恨水作品广泛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到抗战胜利后激烈动荡的社会历史风貌,揭露了侵略者、新旧军阀统治的罪恶和社会的不义。表现了对下层人民和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关怀、同情。它具有丰富的社会认识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思想启迪价值,是大师留给后人的一笔不可低估的文化遗产。  张恨水与黎川结缘是在1905年,其父由南昌调新城县(今黎川县)任职,全家随往,坐船由赣江出来,经抚河、盱江,走黎水直上,行三百多公里水路。当时张恨水10岁,行船寂寞无聊时,发现了一本《残唐演义》,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很快就吸引了他。到新城后,他的父亲请了一位同乡人端木先生教他和弟弟读书,端木先生是个“三国迷”,书桌上常摆着一部《三国演义》,学生自习时,他便瞅空子看几页,看到得意时,竟摇头晃脑,念念有词,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张恨水非常羡慕,趁先生不在时,便偷偷地将书拿过来看,看得非常入神。他从此“跌进小说圈”,成为了“小说迷”。所以有研究者说,成就张恨水文学梦想的起航地点就是黎川,就是来黎川的这条小船上。  张恨水旧居坐落于黎川县城老街的南津码头、新丰桥脚下。当年黎川是闽赣两省重要的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之地,老街依河而建,水运繁忙,码头众多,官府在南津码头设置了厘金卡征收木竹税、盐税。张恨水的父亲就是调到新城任盐税官的,那个时候征税都在码头上现场办理,因而张恨水一家便住在了这南津渡口的小木楼里。  这幢带有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木楼,迄今已有150年历史,占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步入小楼的大门,是一座宽敞但有些幽暗的大厅,大厅可以摆下酒席八桌,地面是麻石板铺就,大厅右侧有一方天井,供采光和排水。大厅左侧有三间贯通的平房,房屋的窗下就是南津渡口,开窗能清晰听到黎河哗哗水声和码头上的喧闹声。。大厅右侧的门后,有一架乌黑的木楼梯,拾级而上,二楼又是一间厅堂,比一楼更显敞亮。厅堂两边各有两间耳房,跨过厅堂,是一处吊脚木楼,站在木楼上远眺,逶迤的群山,蜿蜒的流水,巍峨的古桥,河边飞旋的巨轮,田间碧绿的秧苗……这一幅极具江南风味的山水画。成为日后张恨水先生魂牵梦萦的“梦里江南”。  1905年11月前后,张恨水祖母去世,他随父返安徽潜山老家。由此告别了黎川。这座小楼则一直作为官署办公之地,直至民国后,一度改作纸行,因而在小楼大门左侧墙壁上,今日还依稀可辨“隆昌纸行”字样。  黎川老街修缮改造工程规划中,将“张恨水旧居”的保护、修复列为重点项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恢复旧居旧貌,并在旧居基础上建“张恨水纪念馆”。并取得了张恨水子女等亲属及国内张恨水研究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协助。
基本信息
浏览量
1000
没有此类产品
产品描述

黎川老街张恨水旧居

  黎川老街保存着一座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木楼,是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章回小说大师和通俗文学大师”的张恨水先生的旧居。这座建筑是已逾百年的明清古宅,经历过多少年来的风雨、多少年来的变故,依然屹立在黎滩河畔。如今它是国内唯一保存下来的“张恨水旧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总字数近2000万言。其中《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4部长篇小说为其代表作。在小说之外,他还写有大量文艺性、新闻性散文,再加上3000首左右的诗词和一些剧本,全部作品总字数超过了3000万字,是名副其实的通俗文学大师,当年老舍先生称他为“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张恨水作品广泛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到抗战胜利后激烈动荡的社会历史风貌,揭露了侵略者、新旧军阀统治的罪恶和社会的不义。表现了对下层人民和一切被侮辱和被损害者的关怀、同情。它具有丰富的社会认识价值、文学艺术价值和思想启迪价值,是大师留给后人的一笔不可低估的文化遗产。
  张恨水与黎川结缘是在1905年,其父由南昌调新城县(今黎川县)任职,全家随往,坐船由赣江出来,经抚河、盱江,走黎水直上,行三百多公里水路。当时张恨水10岁,行船寂寞无聊时,发现了一本《残唐演义》,就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很快就吸引了他。到新城后,他的父亲请了一位同乡人端木先生教他和弟弟读书,端木先生是个“三国迷”,书桌上常摆着一部《三国演义》,学生自习时,他便瞅空子看几页,看到得意时,竟摇头晃脑,念念有词,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张恨水非常羡慕,趁先生不在时,便偷偷地将书拿过来看,看得非常入神。他从此“跌进小说圈”,成为了“小说迷”。所以有研究者说,成就张恨水文学梦想的起航地点就是黎川,就是来黎川的这条小船上。
  张恨水旧居坐落于黎川县城老街的南津码头、新丰桥脚下。当年黎川是闽赣两省重要的交通枢纽、货物集散之地,老街依河而建,水运繁忙,码头众多,官府在南津码头设置了厘金卡征收木竹税、盐税。张恨水的父亲就是调到新城任盐税官的,那个时候征税都在码头上现场办理,因而张恨水一家便住在了这南津渡口的小木楼里。
  这幢带有江南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小木楼,迄今已有150年历史,占地面积约为300平方米,步入小楼的大门,是一座宽敞但有些幽暗的大厅,大厅可以摆下酒席八桌,地面是麻石板铺就,大厅右侧有一方天井,供采光和排水。大厅左侧有三间贯通的平房,房屋的窗下就是南津渡口,开窗能清晰听到黎河哗哗水声和码头上的喧闹声。。大厅右侧的门后,有一架乌黑的木楼梯,拾级而上,二楼又是一间厅堂,比一楼更显敞亮。厅堂两边各有两间耳房,跨过厅堂,是一处吊脚木楼,站在木楼上远眺,逶迤的群山,蜿蜒的流水,巍峨的古桥,河边飞旋的巨轮,田间碧绿的秧苗……这一幅极具江南风味的山水画。成为日后张恨水先生魂牵梦萦的“梦里江南”。
  1905年11月前后,张恨水祖母去世,他随父返安徽潜山老家。由此告别了黎川。这座小楼则一直作为官署办公之地,直至民国后,一度改作纸行,因而在小楼大门左侧墙壁上,今日还依稀可辨“隆昌纸行”字样。
  黎川老街修缮改造工程规划中,将“张恨水旧居”的保护、修复列为重点项目,按照“修旧如旧”原则,恢复旧居旧貌,并在旧居基础上建“张恨水纪念馆”。并取得了张恨水子女等亲属及国内张恨水研究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协助。